抗日战争时期,一个青年女子由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堕入敌特组织,干了一系列特务勾当。最后,当她在临难不屈的共产党员的精神感召下,有所觉悟时,却被敌人杀死。 影片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。在40年代后期,影片编导曾计划把作家茅盾这一创作于40年代初并在当时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搬上银幕,因政治环境不允许未能实现。 上海解放后,文华影业公司将其列为重点剧目投入摄制。影片对女主人公赵惠明的处理,创作者曾经过认真考虑。赵惠明是特务,又是失足者。她是个思想性格复杂、内心冲突激烈的人物。 影片于1950年冬上映,受到观众欢迎。不久报刊有文章提出影片对赵惠明“过于同情”的批评,认为与当时正在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方针政策不相吻合。影片即不予放映。
在与朱丽叶·比诺什合作并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首部长片《等待》中,皮耶罗·梅西纳就触及了死亡和悲伤的主题,而现在他要做出更进一步的探讨——爱人逝去之后,我们该如何面对别离,又要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回忆?在他这部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新片《另一种结局》中,男主角萨尔给出的答案是,求助于名为"另一种结局"的新技术,让女友的意识短暂复活,但这却是以另一个女人的身体为容器。在此过程中重拾的快乐或慰藉,究竟是让爱永恒了,还是逐渐消逝了呢?也许值得我们好好想想。